close
在微觀上讀懂「新常態經濟」並不難,非專業人士對身邊發生的社會經濟小熱點進行簡單聯繫,就可以略知一二。比如說,在我居住的縣級小城市,今年二月初發生了工行行長跳樓事件;時隔兩個月,小城最有名氣的投資公司「企業之家」資金鏈條突然崩斷,被指為「騙子」的經營者選擇了投案自首方式以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據熟知小城市諸種政商關係的某律師私言:該投資公司與本市工行業務關係密切,殞命行長早前以非職務擔保,替前者拉資金,遭多名重量級債主逼迫,不得已跳樓。至於坊間所議一些官員不敢承認自己投鉅額資金於「企業之家」,則是全國諸多崩盤事件的真正常態。
霸權性質的「階梯利率」
我進行第一季度微觀經濟調查時,也是「企業之家」崩盤之前不到一周,有實體業主非常羡慕地講述了「企業之家」的金融奇蹟,如其囤積了幾千噸鋼材以及操縱多家彩鋼企業跟隨其定價策略,云云。但是,鋼材市場在兩年內沒有再火的可能,不排除囤積者「以貨引錢」,也不排除在資金鏈繃緊時以極低價出售庫存的可能,從而讓投資人吃虧。一位與該實體業主有密切業務關係的人士還告訴我:儘管他們均有很方便的機會從「企業之家」獲得貸款,但利率太高而無法接受。
除了巨型國企之外的絕大部分實體尤其製造業廠商都會面臨無從紓緩的資金壓力,而在國有銀行之外的融資體系「階梯利率」讓困境企業難以承擔。我對一家主要從事高附加值農業貸款的私人投資公司進行過個案調查(季度微觀經濟調查的一部分),它的「階梯利率」從一分八三(月,百分率)起到第一次違約而展期即升至二點○一三,再次則為二點一○四五。這裡面有兩大問題:一個是高附加值農業也是農業,生產周期難以極限性壓縮;另一個是,投資公司的貸款期限大多限定在三個月,故意以霸權規則盤剝農業借款者。
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以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來擠壓過多的銀行存款,這對所有從事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都是利好。在社會層面上,它對保險業也會有促進,因為投保金額沒有破產賠抵限額;還有,對網絡金融亦有促進作用,但是未經實體金融重大挫折的市場變故,網絡金融仍然不會獲得更大的市場機會。總的看來,存款保險制度對超大型國企最有利,因為大量資金湧向股市,國企可以利用上市身份超限量融資。其如體制內經濟學家、湖南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肖毅敏之言:「股票市場為企業提供了沒有期限、低成本的融資,是央企做強必然依賴的路徑。」
失去公平的「股資主義」
在尚未出現逆勢的股票市場火爆過程中,以做強做大為導向的南北車兩大股份出現了股價數倍增值的效應,以致網絡上稱它們為「中國神車」,儘管企業合併而股票尚未整合。在如此之神的背後,國企利益取向與國家政策取向高度的一致性卻是極大的比內部人員交易更危險的事情。在較為專業的角度看三月初的二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工行轉債」操作,它不僅用足了國家監管政策之便利,更以存款保險制度推行的內部資訊與實行時間信息獲取了外界無從謀求的優勢。如此,工行股價上漲就不只是一個如「神車」那樣的神話,更是一場政策魔術。
從改革的邏輯上講,大量銀行存款轉向股市是應當的,也能從總體上降低全社會融資的利率水平。但政策設計者有不想向社會交待的系列預設前提,它可以用「三個更多」來描述:讓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讓國企有更多的盈餘交給中央財政,讓更多的貨幣盈餘個體靠股市盈餘生活。第三個「更多」可以理解為薩繆爾森的「人民資本主義」之中國版,或者說讓更多的人靠股市盈餘生活可以大幅壓縮實體經濟規模,從而也減輕環境後果的壓力。一旦所有的中國人都靠股市盈餘生活了,「人民資本主義」也就變成了「股資主義」。這幾乎是一個猶如美國電影《雪國列車》那樣的劇中人物之創意!
在「股資主義」系統中,還有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是:當國企以更多的盈餘交給國家時,國家也就有能力將全民所有資產的紅利派發給每一個社會成員,如此,從邏輯上排除至少擠壓了國企「股給人民」的主張。然而,這是根本無法變為現實的超級魔術,因為首先是現統治系統因無力解決社會不公而全面淡化了「問題意識」;其次是擴展宏大的國家目標如「一帶一路」等必然會降低國家福利水平。金融活躍且不論其風險,進一步地加劇社會不公已經是事實。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沒有貨幣盈餘投入股票市場。
場外規模的「關聯套貸」
即使佔社會小比例的股票持有者正當地憑市場機會致富乃至暴富,但市場的風險性積累仍會給他們帶來重創。過去的跌宕往往被股民們指為證監機構的不負責任,因此,不得不為之的國家救市就會以不同形式出現。但是,現在的火爆程度令證監機構也擔心起來,在滬指漲至四千二百點時,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開始呼籲股民「要保持理性、冷靜」。一些體制內經濟學家私下裡表示「中國股市正在重復大蕭條前的美國」:實體經濟清冷之後,資金湧入股市,而後經濟崩潰到來。
不管股市是否理性或者有否第二次大跌,但實體經濟與金融關係的場外化且規模化是一個至今未被重視的大危機因素。所謂場外化,一指本文開頭涉及到的金融從業者非職務金融活動,它雖不會使金融機構有法律風險,但也是揮霍金融資源的一種形式,這些表外業務的「表外」已經非常龐大;二是規模民企為延緩倒閉,在子公司之間虛構交易──或利用合同套取貸款或開具不可能最終兌付的商業匯票已經非常普遍,由此也致實體間的債務數額激增。
虛擬交易合同以獲取金融資源,可稱為「關聯套貸」。在具體運行中既有項目所在地的財政好處也有金融從業人員的好處,後者短期撈錢以抵銷長期職業風險。加計上述的非職務金融活動,兩塊的合計規模應當在七萬億元人民幣左右。而本文開頭提到「企業之家」案例雖在小城市有衝擊性,但即便包括了官員不願報出的部分,也就一億元左右的規模。不過,由事件的現象則表明經濟崩潰的因素不但未除,反而正在累加。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霸權性質的「階梯利率」
我進行第一季度微觀經濟調查時,也是「企業之家」崩盤之前不到一周,有實體業主非常羡慕地講述了「企業之家」的金融奇蹟,如其囤積了幾千噸鋼材以及操縱多家彩鋼企業跟隨其定價策略,云云。但是,鋼材市場在兩年內沒有再火的可能,不排除囤積者「以貨引錢」,也不排除在資金鏈繃緊時以極低價出售庫存的可能,從而讓投資人吃虧。一位與該實體業主有密切業務關係的人士還告訴我:儘管他們均有很方便的機會從「企業之家」獲得貸款,但利率太高而無法接受。
除了巨型國企之外的絕大部分實體尤其製造業廠商都會面臨無從紓緩的資金壓力,而在國有銀行之外的融資體系「階梯利率」讓困境企業難以承擔。我對一家主要從事高附加值農業貸款的私人投資公司進行過個案調查(季度微觀經濟調查的一部分),它的「階梯利率」從一分八三(月,百分率)起到第一次違約而展期即升至二點○一三,再次則為二點一○四五。這裡面有兩大問題:一個是高附加值農業也是農業,生產周期難以極限性壓縮;另一個是,投資公司的貸款期限大多限定在三個月,故意以霸權規則盤剝農業借款者。
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以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來擠壓過多的銀行存款,這對所有從事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都是利好。在社會層面上,它對保險業也會有促進,因為投保金額沒有破產賠抵限額;還有,對網絡金融亦有促進作用,但是未經實體金融重大挫折的市場變故,網絡金融仍然不會獲得更大的市場機會。總的看來,存款保險制度對超大型國企最有利,因為大量資金湧向股市,國企可以利用上市身份超限量融資。其如體制內經濟學家、湖南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肖毅敏之言:「股票市場為企業提供了沒有期限、低成本的融資,是央企做強必然依賴的路徑。」
失去公平的「股資主義」
在尚未出現逆勢的股票市場火爆過程中,以做強做大為導向的南北車兩大股份出現了股價數倍增值的效應,以致網絡上稱它們為「中國神車」,儘管企業合併而股票尚未整合。在如此之神的背後,國企利益取向與國家政策取向高度的一致性卻是極大的比內部人員交易更危險的事情。在較為專業的角度看三月初的二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工行轉債」操作,它不僅用足了國家監管政策之便利,更以存款保險制度推行的內部資訊與實行時間信息獲取了外界無從謀求的優勢。如此,工行股價上漲就不只是一個如「神車」那樣的神話,更是一場政策魔術。
從改革的邏輯上講,大量銀行存款轉向股市是應當的,也能從總體上降低全社會融資的利率水平。但政策設計者有不想向社會交待的系列預設前提,它可以用「三個更多」來描述:讓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讓國企有更多的盈餘交給中央財政,讓更多的貨幣盈餘個體靠股市盈餘生活。第三個「更多」可以理解為薩繆爾森的「人民資本主義」之中國版,或者說讓更多的人靠股市盈餘生活可以大幅壓縮實體經濟規模,從而也減輕環境後果的壓力。一旦所有的中國人都靠股市盈餘生活了,「人民資本主義」也就變成了「股資主義」。這幾乎是一個猶如美國電影《雪國列車》那樣的劇中人物之創意!
在「股資主義」系統中,還有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是:當國企以更多的盈餘交給國家時,國家也就有能力將全民所有資產的紅利派發給每一個社會成員,如此,從邏輯上排除至少擠壓了國企「股給人民」的主張。然而,這是根本無法變為現實的超級魔術,因為首先是現統治系統因無力解決社會不公而全面淡化了「問題意識」;其次是擴展宏大的國家目標如「一帶一路」等必然會降低國家福利水平。金融活躍且不論其風險,進一步地加劇社會不公已經是事實。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沒有貨幣盈餘投入股票市場。
場外規模的「關聯套貸」
即使佔社會小比例的股票持有者正當地憑市場機會致富乃至暴富,但市場的風險性積累仍會給他們帶來重創。過去的跌宕往往被股民們指為證監機構的不負責任,因此,不得不為之的國家救市就會以不同形式出現。但是,現在的火爆程度令證監機構也擔心起來,在滬指漲至四千二百點時,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開始呼籲股民「要保持理性、冷靜」。一些體制內經濟學家私下裡表示「中國股市正在重復大蕭條前的美國」:實體經濟清冷之後,資金湧入股市,而後經濟崩潰到來。
不管股市是否理性或者有否第二次大跌,但實體經濟與金融關係的場外化且規模化是一個至今未被重視的大危機因素。所謂場外化,一指本文開頭涉及到的金融從業者非職務金融活動,它雖不會使金融機構有法律風險,但也是揮霍金融資源的一種形式,這些表外業務的「表外」已經非常龐大;二是規模民企為延緩倒閉,在子公司之間虛構交易──或利用合同套取貸款或開具不可能最終兌付的商業匯票已經非常普遍,由此也致實體間的債務數額激增。
虛擬交易合同以獲取金融資源,可稱為「關聯套貸」。在具體運行中既有項目所在地的財政好處也有金融從業人員的好處,後者短期撈錢以抵銷長期職業風險。加計上述的非職務金融活動,兩塊的合計規模應當在七萬億元人民幣左右。而本文開頭提到「企業之家」案例雖在小城市有衝擊性,但即便包括了官員不願報出的部分,也就一億元左右的規模。不過,由事件的現象則表明經濟崩潰的因素不但未除,反而正在累加。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