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柏佳攝
記者:張文鈴
商業罪案調查科訛騙案調查組督察毛杰表示,在2013年至2016年5月有52宗物業騙案,涉62個住宅物業和13個其他物業,受害人合共損失近2.3億元;去年有13宗,涉17個物業,實際損失4,863萬元;今年至5月有8宗,涉13個物業,涉款8,772萬元。3年間共拘捕32人(21男11女),當中10人成功檢控,包括兩個大陸人;最大損失是提供物業按揭貸款的財務公司,涉約2.1億元,其次是買家,涉820萬元。
收不到還款 財仔始知墮圈套
商罪科訛騙案調查組警司陳國豪稱,留意到騙徒手法主要是冒認業主,向財務公司申請按揭貸款和出售物業,而且是針對的物業均沒按揭紀錄和業主長期不在物業居住。騙徒其中一個手法是以偽造身份證和物業文件向財務公司騙取按揭貸款,事隔1至2個月後騙徒沒有還債,財務公司始發現被騙;另一手法是冒認業主出售物業,並將售價定低於市價吸引買家,騙取定金後就消失。
陳指,本港過去數年都有同類個案發生,惟今年騙徒有新手法,有騙徒事前將姓名改為與業主一樣再開設銀行戶口,以增加其可信度,然後再以假身份證和物業文件犯案,當定金或貸款存到戶口,騙徒會立即轉賬和提取金錢,「通常受害人要接觸到真業主,騙案先會被揭發」。
警籲勿貪平買「冇樓睇」物業
訛騙案調查組總督察陳靜心表示,今年有一宗綜合物業按揭騙案個案,牽涉2個屋苑6個單位,涉款達5,100萬元,案件牽涉3間財務公司,涉事屋苑樓齡約5至10年,但案件仍調查中,暫未有人被捕。她又指,今年騙案大部份涉事業主為大陸人,但至今未有證據顯示是針對大陸人,或騙徒熟悉物業專業的背景或職業有關。
陳國豪表示,有經濟學家指近年樓市有可能下滑,吸引買家買樓,但買樓是人生的重大決定,建議買家切忌貪平,最好親自到物業視察,避免購買「冇樓睇」的物業,同時亦提醒買家落訂前可安排託管定金在律師行內。若地產代理、律師樓和買家對業主身份有懷疑,應要求對方出示公共事務單據或相關文件核實。他稱,警方在本周三已與金管局、律師會和銀行界等代表開會,討論現時物業買賣和按揭情況,未來亦會與部份財務公司再開會。
買家防騙貼士
•要求地產代理查閱其他業權證明,如物業的公共事業收費單或比較契上簽署
•如對業主身份有疑問,在買賣物業或按揭前應進一步核實對方身份,如查冊、要求出示正本證明文件
•勿貪平和選擇無法睇樓物業
•在發放定金給賣方前,安排託管定金在律師行內
資料來源:綜合受訪者
大陸業主難聯絡 成冒認目標
代理拆招 拒WhatsApp交文件
商罪科訛騙案調查組警司陳國豪(圖)稱,近期多宗物業騙案手法,騙徒主要冒認業主申請按揭貸款或放售物業,目標單位無承造按揭或業主長期空置單位。警方稱,今年大部份案件涉事業主是大陸人。
地產代理專業協會理事黃良昇稱,現時一手樓物業市場約有一成買家無承造按揭,二手市場逾半單位已供斷。他稱由大陸人持有的物業易成為不法分子目標,「大陸業主單位好高危,因為佢地冇香港身份證,又唔易聯絡,騙徒好易冒認」。他又稱騙徒熟悉物業買賣程序,「做足功課,知道單位業主係大陸人,做埋假文件再找經紀放盤,呃晒銀行、律師行、地產經紀」。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針對近日發生多宗物業騙案,將加強內部培訓,如要求員工查冊。陳永傑稱,現時已經拒絕客人透過WhatsApp提供個人資料等,客人須親身提交文件。
■記者張文鈴、譚靜雯
涉款大增 議員斥警遲公佈
■警方今年首5個月接獲8宗物業騙案,實際損失金額達8,772萬元。何柏佳攝
應在《警訊》宣傳
立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成員陳志全批評,近期續有多宗巨額物業騙案,不只警方有責,多個相關部門都沒第一時間處理和提醒市民,「好似電話騙案去到最後俾人呃咗好多錢,警方先宣傳」。他指,「如果政府或警方當初嚴正處理,當係嚴重事件,我諗唔會連地產(代理)公司、律師樓都會咁甩鬚俾佢呃」。陳認為樓宇買賣牽涉的金額大,惟警方輕視事件,「街頭騙案《警訊》都會拍嚟教育吓大家唔好受騙」。
另一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成員楊岳橋則評批,警方現在才宣傳騙案手法明顯失職,「平時又出嚟領功,咁點解呢啲牽涉大額欺騙又唔拎出嚟做呢?」他認為警方應及早公開提醒,如透過《警訊》宣傳,斥警方後知後覺。
■記者張文鈴
來源轉自:
【2016年05月28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