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國際博覽中心展出用於探測火星的原型飛機。(VCG/VCG via Getty Images)
【記者秦雨霏/報導】
上海立迪生物技術公司創始人聞丹憶有良好的理由對她的公司前景充滿信心。
《南華早報》報導說,聞丹憶和她創建五年的研究公司在幫助像默克這樣的藥業巨頭開發抗癌藥物。中國迫切需要更好的、更便宜的藥物。
中國每天大約有12000人被診斷為癌症,大約有7500人死於癌症。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
對於聞丹憶而言,這是一個親身體會。她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17年,並且因罹患甲狀腺癌做手術。她回到中國,希望對社會產生更大影響。聞丹憶告訴《南華早報》:「五年前,沒有幾個中國公司製作新藥。但是近年,來自本地客戶的需求已經風生水起。」
但是現在仍然是早期階段。聞丹憶的公司去年報告收入增長70%,達到1020萬元人民幣。但是它的虧損是收入的兩倍。
然而,上海立迪是這類創新企業的一個例子。北京當局希望它們可以幫助經濟轉型,把廉價出口型經濟轉變為服務創新型經濟。 就像上海立迪一樣,中國在這個方面可以說取得一些進展。中國已經躋身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的前25名。中國國家智慧財產權辦公室去年批准了359,000件專利,這是所有國家裡最多的。
但是許多這些專利僅僅是對已有設計的改進,而不是突破,而且沒有幾個專利轉化為實際應用。
上海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所長徐春明告訴《南華早報》:「創新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將書面成果轉化為盈利,為公司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們的創新是不完整的。」
徐春明說,大多數中國專利申請是受到政府激勵政策的驅動,比如大學申請專利是因為他們可以獲得某些項目的基金;企業申請專利是為了獲得針對高科技公司的減稅和補貼。
商業創造性也因為中國缺乏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迷宮般的新產品審批程序和私人研究基金匱乏,而受到阻礙。
聞丹憶說,北京當局可能熱切的希望吸引海外人才回國,但是在抗癌藥物研究當中,國內公司主要是模仿或改進已有的海外產品。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主席王雪宮告訴《南華早報》,在過去5到10年,更多的中國公司開始根據美國和歐洲同行的製藥突破開發自己的藥物。
他說,海外人才回國加速了這個過程,像聞丹憶這樣的企業幫助開發了許多這樣的新藥。
王雪宮說:「我們在走近領導者(的角色),但是我們仍然不具備做出我們自己的突破的強大能力。」
北京當局計劃截至2020年,將研發預算從目前的2.1%GDP提高到2.5%GDP。但是這種國家主導的創新體系能否帶來預期的效果是個疑問。
香港亞洲視覺科技研究主管陳靜告訴《南華早報》,中國的大多數科技創新是由政府驅動的,但是科技進步真正的驅動力「應該是企業」。
陳靜說,「企業的研發製造出對日常生活有用的真東西」,而政府批准的研究大多數是紙上談兵。
在路透社發布的百大全球創新者名單當中,在過去五年只有一家中國公司——華為上榜,而且僅僅上榜一次(2014年)。
中國科技大學袁嵐峰博士說,中國縮小跟美國的科技差距需要兩代科學家。
袁嵐峰說,目前而言,只有幾個領域可以說中國引領全球競爭,比如量子通信。中國在大多數領域落後於美國、歐洲和日本。

來源轉自:
【2016年10月03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筆平凡/景鴻 的頭像
    筆平凡/景鴻

    平凡中的筆平凡

    筆平凡/景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