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前大陸一些人士基於各種理由認為,在未來統一台灣的戰爭中,美國可能不會大規模介入。但是,這很可能是一種誤判。
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因各種各樣的誤判引發的戰爭,其中一些導致了嚴重的後果。重溫那些歷史,有助於今天的人們吸取教訓,避免在將來重蹈覆轍。而要避免因誤判引發的戰爭,重要的是要避免誤判本身。

拿破崙遠征莫斯科
一八一二年六月下旬,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一支巨大的軍隊,這支一眼望不到頭的大軍來自多個國家,說著十二種語言,總數有近六十萬之巨,猶如一股洪流向東方進發。
這是拿破崙征戰俄羅斯的軍隊。拿破崙自一七九九年執政之後,率領法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多個國家組成的反法同盟,直至橫掃歐洲大陸,歐洲大陸上的主要國家除俄羅斯外無不臣服。至一八一二年,拿破崙不僅是法國皇帝,還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人、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是歐洲許多領地名義上或實際上的統治者,權勢達到了頂峰。
但拿破崙並不滿足,因為歐洲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仍未臣服於他。他於過度自信之中,組建了一支龐大的多國部隊,發動了征服俄羅斯的戰爭。
拿破崙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的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並沒有望風而降,而是利用俄國遼闊的國土且戰且退,頑強抵抗;他更沒有想到的是,俄國冬天的嚴寒將使他的遠征軍遭受滅頂之災,從而使他個人的命運發生巨大的轉折。
一八一二年九月中旬,在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拿破崙率軍進入了莫斯科,但此時的莫斯科已變成了一座空城,並且全城燃起了大火。拿破崙進入莫斯科的第一件事,不是預想的入城式,而是派人四處滅火。
也許是為了體會勝利的感覺,也許是其它什麼原因,總之,拿破崙和他的遠征軍在莫斯科這座空城待了接下來的五個星期,不僅無謂地消耗了大量給養,更浪費了寒冬降臨前撤離俄羅斯的寶貴時間。當拿破崙最終於一八一二年十月十九日撤離莫斯科時,俄國的冬天已經來臨,一切都已無可挽回了。
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拿破崙的軍隊饑寒交迫、疲憊不堪,並且不斷遭到俄國軍隊的襲擾,撤退之路變得無比漫長,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倒下,回家之路變成了死亡之路。這支出發時的六十萬大軍,最終只有兩萬餘人活著回來。
遠征俄羅斯的慘敗使拿破崙遭受重創,不僅法國的實力被嚴重削弱,那些曾經心甘情願聽命於他的盟友和屬國也開始離心離德,他再也無力像以前那樣戰勝反法同盟,在接下來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拿破崙兩次被反法同盟擊敗,兩次被流放,最終死在與世隔絕的聖赫勒拿島上。
後人往往把拿破崙的失敗歸結於在一八一五年六月滑鐵盧戰役中的不走運,但真正決定他命運的是一八一二年的對俄戰爭。這場因誤判而發動的戰爭,使他由巔峰滑向了深淵,而這一悲劇性的命運,早在他作出發動對俄戰爭決定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源於二十世紀初的列強爭霸,但戰爭爆發的具體過程,在於相關各方一系列嚴重的誤判。
一九零八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併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並企圖進一步吞併塞爾維亞,引起了這些地區斯拉夫族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不滿,他們希望波黑與塞爾維亞合併,以組建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矛盾不斷加劇,而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訪問薩拉熱窩,則成為衝突的引爆點。
六月二十八日是塞爾維亞歷史上被土耳其擊敗的國恥日,公開主張吞併塞爾維亞的斐迪南大公,在波黑境內視察了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後,在這一天訪問波黑首府薩拉熱窩,引發了斯拉夫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仇恨。
塞爾維亞政府事先得知暗殺計劃後,立即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當時的奧匈帝國是世界強國,在歐洲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國力僅次於英國和德國,一直以來對塞爾維亞虎視眈眈,期望有一天能吞併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只是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小國,並且在此前的巴爾幹半島的戰爭中大傷元氣,當時根本無力應對與奧匈帝國的戰爭,因此一直以來小心翼翼,避免讓對方找到戰爭的藉口。
一旦奧匈帝國的皇儲被塞爾維亞人刺殺,塞爾維亞將面臨亡國的危險,因此,必須阻止事件的發生。但是,雖然塞爾維亞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仍未能阻止謀殺的發生。
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說是,塞政府有關部門找到了一名暗殺的組織者,強令其終止暗殺計劃,召回所有參與者。該名組織者雖很不情願,最終還是被說服,同意通知所有參與者終止計劃。沒有想到的是,該男子走在薩拉熱窩街上時,因「形跡可疑」被波黑警方逮捕。在獄中,面對嚴刑拷打,該男子決不吐露一個字。至此,事情已經無可挽回。
暗殺由塞爾維亞一個名為「黑手會」的組織策劃,該組織又名「不統一毋寧死」。暗殺的策劃者認為,此舉不僅可以發洩仇恨,更有助於實現國家統一大業。但結果是,一年後,即使經過頑強抵抗,塞爾維亞也在奧匈帝國及其盟友的進攻下全境淪陷,等同於已經亡國,塞爾維亞政府被迫帶領大批殘兵敗將離開本國撤退到了南方的亞得里亞海邊。在戰爭和撤退過程中,有數十萬塞爾維亞人死亡。這一切,是當初那些高喊「為了祖國」口號去行刺的無腦愛國青年們所始料未及的。
刺殺能夠成功實施,同樣也緣於斐迪南大公自己對情勢的嚴重誤判。他的身份,他參加的活動,以及在敏感的日子裡坐著敞篷汽車近距離穿行在歡迎人群中,都使他置身險境,但他卻並不認為有什麼危險,甚至當第一次未遂謀殺發生後,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以至於在隨後發生的又一次襲擊中與王妃一同遇難。
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一戰結束時,作為對肇事者的懲罰,奧匈帝國被肢解,分裂為多個民族國家。當一九一四年七月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義無反顧地發動吞併塞爾維亞的戰爭時,他絲毫沒有想到這場戰爭的結果,竟然是他的奧匈帝國,他的盟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以及他所在的哈佈斯堡家族在歐洲長達六個多世紀的統治,一起終結。
當初竭力慫恿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對塞爾維亞開戰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同樣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給德國和他本人帶來巨大災難。威廉二世在位期間,德國綜合國力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他因此受到廣泛的尊崇,也因此自信爆棚,期望通過戰爭來確立德國的霸權,但結果是,德國因戰敗而割地賠款,他自己被本國人民唾棄,被迫宣佈退位並流亡荷蘭。
比威廉二世命運更為悲慘的是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戰爭爆發後,俄國作為塞爾維亞的傳統盟友,很快介入對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戰爭。但問題纏身的俄國根本沒有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條件,當時的俄國國內社會矛盾激化,革命力量暗潮湧動。俄國參戰,尤其是在戰爭中失利,正好給革命者找到了起事的機會。最終,在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中,沙皇俄國被終結,第二年七月,尼古拉二世及全家被處決。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捲入,一場由無腦愛國青年們策劃的謀殺,經過一系列誤判,在列強爭霸的背景下,其後果不斷被放大,直至引發了一場世界大戰,並為另一場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讓這個世界上無數的人們失去了生命。

日本偷襲珍珠港
日本偷襲珍珠港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一場戰役。但是,當初日本為何會作出這一愚蠢的決定,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一種通行的說法是,日本之所以要襲擊珍珠港是為了解決國內面臨的石油等戰爭資源的短缺問題。一九四一年七月,日本侵佔了當時是法國殖民地的印度支那,美國隨即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並對日本石油禁運。當時日本的大部分石油來自美國進口,日本因之發動了偷襲珍珠港,期望一舉消滅美太平洋艦隊,以便此後能獨佔東南亞,解決戰爭物資短缺的問題。但是,與自己的主要能源進口國美國爆發大規模戰爭,只會加劇而不是解決日本的戰爭資源短缺問題。
另一種說法是日本為了配合實施其「南進」戰略。所謂的「南進」戰略是指日本通過佔領東南亞,繼而向西佔領印度、伊朗等國,最終與德國在中東會師。當時的東南亞幾乎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除美國外,其它國家因捲入歐洲戰場而無暇他顧,能威脅日本的只有美國,因而日本決定先下手為強,一舉消滅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爭能力,以絕後患。但事實上,發動與美國的戰爭,只會阻止「南進」戰略的實現。
一種非主流的說法是,偷襲珍珠港是日本海軍推動的結果,原因在於對陸軍的羡慕和嫉妒。一九三一年,日本陸軍在中國製造了「九一八」事件,其後導致了「滿洲國」的建立,日本陸軍的聲望和地位也因之得到很大提升,這讓日本海軍羡慕不已,於是想到偷襲珍珠港,製造一個海軍版的「九一八」事件,以提升其聲望和地位。
最近解密的檔案又導致了新的看法,認為蘇聯才是導致日本襲擊珍珠港背後的真正推手。解密資料顯示,當年蘇聯為了避免日本與德國從東西方兩面夾擊自己,利用安插在美國政府中的龐大間諜網竭力挑動惡化美日關係,其中一名間諜甚至是羅斯福總統的經濟顧問,在美日關係方面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了許多建議,最終導致日本在兩國關係惡化的情況下發動了偷襲珍珠港。
如果日本沒有襲擊珍珠港,沒有爆發與美國的大規模戰爭,美國可能不會大規模援助蘇聯,日本經東南亞和印度最終與德國在中東會師的「南進」戰略就很可能實現。即使最終德國戰敗,日本獨力難支,也可以與相關各方簽訂一個於己有利的停戰協定,而這一切,都因偷襲珍珠港而破滅。
一九四一年,美國的經濟規模遙遙領先於世界其它國家,是日本的六倍以上。美國的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經濟實力、彪悍的民風以及在以往歷次戰爭中表現出的戰鬥意志,都表明美國擁有巨大的戰爭潛力,主動挑動與美國的戰爭,無異於以卵擊石,這一切都是事先明擺著的。而且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情緒強烈,幾乎不會主動發動對日戰爭。但即使如此,當時的日本仍然作出了偷襲珍珠港的決定,讓人至今難以理解。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因誤判而發動自取滅亡戰爭的經典案例。

來源轉自:
【2017年4月號 爭鳴 總474期(大陸)王律文】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所有評論非本站立場,有疑似影射幸勿對號入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筆平凡/景鴻 的頭像
    筆平凡/景鴻

    平凡中的筆平凡

    筆平凡/景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